精确,可以是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也可以是一根木杆上手工钉入的每一颗铜星。当效率取代手工,当便捷覆盖传统,还有人愿意花几天时间,只为做出一杆“准”的秤吗?在这门看似简单的手艺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一代代人沉默的坚守。
本期对话一位仍在坚持手工制秤的匠人,看他如何用木头与铜钉,维系着一段即将消逝的民间记忆。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我了解到您1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木杆秤,祖上四代都是做木杆秤,您觉得是什么让您坚持着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
盛志勇:主要是家族传承的影响。从我记事起,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小看着父亲做秤,渐渐地也跟着学,自然而然就走上了这条路。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木杆秤制作有哪些关键步骤和技术要点?能否分享一些关键的部分?
盛志勇:选料很关键,通常会选择木质坚硬、纹理细腻的老树木材,比如枣树等。选好材料后,开始制作流程,包括刨秤杆、秤杆上定尺、钻秤刀口孔、秤杆上下秤刀、包秤、镶秤、栓制秤毫(秤盘、秤砣、秤提纽栓绳)、校秤、步弓分距、钻星孔、镶秤星、打磨秤星、砝码校验、珠光秤杆等步骤。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尺寸定制秤的大小,并通过前期和后期调整确保秤的精确性。例如,前期和后期分别调整秤的重量分布,使得整个秤能够准确测量所需的重量单位。如果秤杆如有色差,也会加工上色让它更加美观。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逐渐普及,您认为传统的木杆秤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变化?
盛志勇:电子秤普及之后,木杆秤的实用功能被取代了。为了延续这门手艺,我们在材质和工艺上做了提升。现在至少要用檀木、红木来做秤杆,配饰和秤盘也使用铜材质,整体更加精致美观。过去人们买秤主要看重实用性,美观不是首要考虑,而且需求量大,制作速度优先,精细度难免有所牺牲。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更注重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比如,可以在秤上刻上客户的名字,实现个性化定制。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盛志勇: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传承困难,我也在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我们以前这门手艺是可以养家糊口的,但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会选择这个行业,大多数都是在城市找一份工作了,包括我的孩子也是。有时候一些大学生会找我来学习制作木杆秤,也挺认真的,可能学习一个月、两个月就离开了,他们可能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或社会实践。真正愿意长期坚持下来的很少。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是否参与过任何关于木杆秤文化的展览、演示或教育活动?公众对此类活动的反应如何?
盛志勇:我会参加这种活动,大家反应的效果也挺好的。一些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了解我们木杆秤,因为这东西以前使用的比较多,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没见过,所以觉得很新奇,也会想了解,家长也高兴孩子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对于木杆秤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规划吗?
盛志勇:我需要生存下去,必须要创新,现在是计划从四个步骤转变,从工艺品到艺术品再到这个收藏品,最后作为一个传世的作品。还有传承人这件事,我觉得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切事物都要循序渐进嘛,有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如果有人愿意传承,我也会把我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交给他,无论是做木杆秤还是做木匠。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木杆秤,或者这门手艺,您会选哪个词?
盛志勇:我想我会选择“专注”这个词。因为在学习和实践艺术的过程中,比如书法——这是我为了提升艺术素养而学习的一项技艺,起初我对它并不熟悉,但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学习,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每当我专注于创作工艺作品时,总会全身心投入,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直到作品完成才回过神来。这个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木艺创作尤其如此,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高度的专注。当我沉浸于制作的过程中,所有的烦恼仿佛都消失了,内心变得平静而愉悦。更重要的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会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当时代的天平不断向效率倾斜,电子屏幕上的数字以毫秒刷新,物流仓里的货物被自动称重分拣,我们似乎早已告别了那一根木杆、一颗铜星的慢时光。但总需要一些人,用双手托住那些即将沉下去的传统。或许,正是这一颗颗不肯偏移的“秤星”,让我们在飞奔向前时,仍能看清来路。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