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结结相扣,象征美满,象征长寿。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再到如今千家万户的装饰,中国结,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每一根绳都凝结成了不同的故事。而在这些绳结的开头,总有一双巧手在不断编织,她不紧不慢,一绕、一抽、一拉,仿佛不是在打结,而是在缝合时光。李海花,就是这样一位编织者。她用手指的温度,把红绳一寸寸挽成结,也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温柔,重新编回了我们的生活。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是李氏中国结第七代传承人,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
李海花:这个契机源于小时候,我跟随奶奶学习制作中国结,在做衣服会用到盘扣等中国结技艺。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是如何得到将传统手艺与珠宝结合的灵感的呢?
李海花:这个灵感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后的经历,在珠宝界工作期间,参观珠宝展时,看到台湾艺人将中国结与首饰结合的展示,这给了我视觉冲击和新颖设计理念上的启发。我就开始琢磨这一块儿,把自己的中国结技艺和珠宝融合,慢慢的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中国结的制作需要“编、穿、缠、绕、抽、修”等复杂工序,能否分享一个您在创作中最难攻克的难点?
李海花:中国结的历史悠久,技艺传承有序,难点在于创新和设计的延展,需要深厚的手艺和技术积累才能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曾走进校园教授孩子编织中国结,您认为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关键吗?这种教育实践对您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李海花:青少年对于非遗传承至关重要,非遗技艺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很多人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几乎没有什么能够融入生活的元素。其实不是的,就像中国结,跟咱们生活息息相关。当我走近小学,和更多的孩子接触之后,我觉得中国结可以作为一个载体,表达孩子们的同学之情、对家长老师的感恩之情。通过教授孩子编中国结,可以让他们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生活并传承非遗文化。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中国结的每个结式都有吉祥寓意(如“同心结”象征爱情)。您认为在当代社会,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是否有新的解读?
李海花:中国结的传统寓意如盘长结寓意吉祥长寿,而现代的新编结法如“八股辫”,因为是八根绳,然后做出来是一个正方形的形状,寓意四平八稳、八方来财。还有一种就是桃花结,像一朵桃花的形状,单身的男女或者说小情侣之间,他们会去佩戴。还有根据生肖特点,我们研发出小龙鳞的编法,制作了龙鳞结,这些都是结合新时代的创新。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返乡创业,走进小学课堂,是什么启发了您这样做?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李海花:我返乡创业是希望通过非遗项目打开知名度,传播中国结这个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在县城对于非遗的认知不足,因此决定通过扎根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堂等活动来普及和传承非遗技艺。 我主动的去找到我儿子就读的小学,和他们老师和校长去做这个接触,打造非遗进课堂的活动,他们也很支持。最后大概有二三十个孩子参与进来,放学之后或是课间都能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坐在操场上编中国结手链,送给老师、送给同学,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后面我们也组织了义卖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手工编制的作品卖出去,得到的收入捐给学校用于帮助贫困生,孩子们都很专注的在做这个,也很有成就感。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对于中国结这门手艺的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李海花:我希望中国结能实现产业化和量化生产,这样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结不仅仅局限于春节装饰的盘长结,而是可以制成多种多样的精美工艺品,将更多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
我们太习惯把“中国结”简化成节日里千篇一律的装饰,仿佛那一团红火就是全部。可事实上,从双钱结的玲珑,到团锦结的繁复;从蝴蝶结的灵动,到盘金扣的古雅——中国结的世界里,每一种结都有名字,有来历,有用途,甚至有“性格”。
而李海花这些年,不只是在“编结”,更在“解结”——解开人们对传统的刻板印象,解开非遗被符号化的枷锁。她教年轻人编复杂的流苏,把传统结饰融入现代珠宝,用不同材质、色彩去讲述新的故事。她想证明:中国结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可以呼吸、生长、走进日常生活的美。而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在提到中国结时,大家不仅想到盘长结,还会有桃花结、龙鳞结、如意结及更多的名字。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