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专访

刀锋下的传承:一位匠人的坚守与创新——对话徽州竹雕技艺传承人洪建华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163 作者:熊孟群 来源: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 分享:

c89b6d023023c61a70c871e5aa1ef70b.jpg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仍有一群人选择慢下来,用双手与心灵对话。对他们而言,一根竹子、一把刻刀,便足以承载一生的梦想与追求。他们不追逐喧嚣,只愿将古老的技艺,一刀一划地融入现代生活的脉络之中。

徽州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和艺术的摇篮。这里的雕刻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是门楼上精美的砖雕,还是屋檐下细致入微的木雕,都透露出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每一个图案背后,都藏着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世代相传的情感与智慧。 

今天,我们有幸走进一位十六岁学艺,致力于竹雕艺术三十六年的传承人的世界,聆听他讲述那些关于手艺、热爱以及代代相承的故事。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我们知道,竹雕对于您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情怀。您小时候就对雕刻有很深的印象,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洪建华:是的,我从小就在徽州长大,印象最深的就是门楼上的砖雕、在一些房子建筑上的木雕,还有那些狮子、二十四孝、八仙过海、柿子、云纹,这些图案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清晰,夏天睡在牌坊的青条石上乘凉,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那您在正式学习雕刻时,有没有哪位老师或者哪件作品对您影响特别深?

洪建华:我前后拜过三位老师,学木匠学了两年半,后来又学木雕。但真正对我影响最深的,其实是王世襄先生写的《竹刻》。这本书让我燃起了对于竹雕浓厚的兴趣,也指引我投身于竹雕事业,并为之不断努力。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说您是因为兴趣而坚持下来的,那在坚持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洪建华:困难太多了。最开始学的时候,有的师傅只教一个月,有的三个月,后来干脆没活干了。我就靠自己摸索,靠看书、靠反复练习。其实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就是对这门手艺的热爱。雕刻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也收了一些徒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引导他们的?

洪建华:现在的年轻人学手艺,最大的问题就是“沉不下心”。手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至少要三年才能入门。很多人学了一两个月就放弃了。但我也很欣慰,看到一些年轻人慢慢开始理解这门艺术的价值。我爱人也是做雕刻的,我们在雕刻厂相识、相知、相守,也让我更坚信,只要心中有热爱,就能坚持下去。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那在您看来,推动竹雕技艺的产业化发展,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洪建华:产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艺术品评估体系,让非遗作品有“身份”、有价值。其次,政府和社会要给予更多支持,包括政策、资金、宣传等。毕竟,一件好的雕刻作品,从选材到完成,往往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成本很高。没有资金支持,很难持续发展。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对于未来3到5年,您有什么规划和期望?

洪建华:我希望在这段时间内,能创作出更多精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也希望借助自媒体平台,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文房里的竹雕、木雕及建筑上的三雕(木、砖、石)。虽然现在AI、四轴机、五轴机的出现,对工艺、美术的冲击很大,但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出机器无法复制的艺术品。这才是我们这一代匠人要努力的方向。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如何让中国的竹雕技艺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洪建华:我觉得可以通过与国外博物馆、艺术院校合作,把我们的作品带出去。国外对中国的传统工艺其实很感兴趣,尤其是竹雕、木雕这种精细的手艺。我们要做的,是用文化打动世界,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工艺的深度与魅力。

一道道刻下的痕迹,不仅是竹木上的纹理,更是时代与文化的印记。这些细致入微的雕刻,不仅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也传递着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件作品都是对话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跨越了国界与文化的差异。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竹雕艺术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走向世界舞台。通过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自信与交流的象征。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并喜爱竹雕艺术,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必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