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专访

在绿陶千变釉色中,触摸千年未断的“文化脊梁” ——对话会理绿陶技艺传承人杨坤

发布时间:2025-07-14 浏览:146 作者:邹琳 来源: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 分享:

工作照.jpg

一次偶然的教学改革,让少年与陶泥结缘;几十载春秋俯首,他把濒临失传的绿陶从历史尘埃中重新捧起。他是守艺人——四川美院的审美淬炼、景德镇的技艺打磨,最终化作会理山水间跳动的窑火;他是传薪者——以现代设计唤醒沉睡的绿陶手艺,让古法原矿釉色在当代生活中重绽光华。“老手艺要喘气儿,得长出‘新样子’!”当被问及传承困境,这位非遗传承人目光灼灼。在他手中,绿陶不仅是泥与火的艺术,更是一扇打开就能看见“传统文化”的窗户:“一伸手碰泥就懂——老祖宗的智慧,深着呢!”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老师您是什么契机最初点燃了您对陶瓷艺术的热情?特别是让您最终选择扎根于会理绿陶?

杨坤:我从小就热爱艺术手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接触陶瓷艺术的契机源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当时我就读的学校原本没有陶瓷专业,恰逢我入学那年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新开设了陶瓷等专业。这个偶然的机遇让我与陶瓷结缘,在接触陶艺课程后,我立刻被这门艺术吸引,从此选择了陶瓷专业。也正是这份一见倾心的热爱,最终引领我扎根于会理绿陶的传承与发展。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在四川美术学院接受了系统教育,后又赴景德镇学习技术。不同的学习经历分别给您带来了哪些不同的养分?

杨坤:说实话,这两段学习经历对我现在做绿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四川美院学习,主要是学习审美的能力,怎么去认识和发现美的事物、怎么把美的事物转化成产品设计。但具体到手上功夫、实操技术这块,这不是美院的教学重点。所以后来我就专门往景德镇跑,几乎每个假期都泡在那儿,去练手上那些实实在在的操作技术。现在回过头看,正是把美院打下的审美底子和景德镇历练出来的硬技术融合在一起,才成就了我今天这份绿陶的事业。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众多陶瓷门类中,是什么让您最终决定专注于会理绿陶的传承与发展?

杨坤:中国的陶瓷产区确实很多,但大部分地方搞的都是产业化流水线生产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产业化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非常呆板,对于美院出来的我来讲是不太有吸引力的。而会理绿陶就不一样,它的用料全是本地的天然矿料,烧出来的艺术效果变化万千、特别丰富,而且经过高温烧制后,非常的环保和健康。对我们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这种“变”里藏着的“不确定”太重要了,这就是我一心扎根在会理绿陶上的原因。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您看来,让传统技艺“与时俱进”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坤:要说最大的挑战,我认为其实在于手艺人的审美,尤其是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大部分还是因为审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产品的开发不适用于现代生活场景。他们带徒弟的方式也大多是传统的经验式传授模式,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支撑,导致学习时间长、难度高,在产品样式上也多为定式传承。这就像套了个模子,一代代往下传,如果徒弟们不懂得变通,就会越传越呆板。老一辈人觉得美的那些东西,现在年轻人根本不买账!你说传统再好,年轻人接不住、看不惯,这手艺还怎么活?所以啊,老手艺要喘气儿,光守着“老样子”不行,得长出“新花样”来才行!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那您认为如何确保不丢失绿陶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手工温度?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杨坤:其实啊!传统手艺和现代化压根不矛盾。这里有个关键:咱们得把“手艺”和“产品”分开来看。对大部分没系统学习过艺术的老手艺人来说,这事儿的确挺难的,倒也不是说他们是墨守成规不愿改变,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样式不能变,而是因为缺少系统的审美能力的支撑,变了还不如不变好看。但对我来说,这个坎儿不存在。我非常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我也会不断去探索新的方法去优化它。手艺是活的、产品更应该是活的!得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守住韵味和温度,技术是可以传承的,产品样式也是可以传承的,但我们手艺人的思维应该着眼当下,用传统的技艺去做现在的人们所需求的产品。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老师您认为培养一名合格的绿陶传承人或匠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坤:学手艺是个慢活儿,所以最重要的应该是心性。这是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让年轻人慢下来,这个是关键:绿陶的老手艺讲究“身传心授”,师傅手把手教,光靠书本学不来的。不过现在时代变了,我也在琢磨新招儿:把我多年对这门手艺的认识和理解,整理成文字资料。让他们先看懂,先从理论上解决认知问题,心里有个谱儿,这样教起来上手就快多了!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老师您认为如今年轻人学习这项传统技艺的难点在哪里?

杨坤:现在工业化生产太普遍,而咱们的手工活儿全凭手上真功夫!没个三年五载的沉淀,门儿都摸不着。但眼下这快节奏,谁还愿意耗这么长时间学一门手艺?另外,会理绿陶毕竟是小众陶,目前市场规模小,行业不齐全、技术门槛又高。年轻人一掂量:花大力气学成了,饭碗不一定稳,很多人就望而却步了。说白了:想学的人少,能熬下来的人更少,这就是手艺传承最揪心的地方。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认为在当代,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技艺,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杨坤:要让年轻人爱上非遗,就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办了很多免费的体验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做绿陶,做他们想做的绿陶产品样式。现在政府对传统手艺很重视,我们也会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形式,到中小学学校给学生上课,课程的内容设计也会根据不同的人群来制定。幼小阶段的孩子们不过多教授技术,重在参与、玩得开心,先种下一颗兴趣的种子。初高中的同学们,动手能力会比较强,就会教一些简单的基础技术,让他们能自己动手,完成一件自己的作品,感受绿陶手艺的精妙。对于成年人,我就会采取多课时的方式,会按照绿陶的规范给他们上课,从设计到制作完成,我都会请亲自带领他们一步一步去完成一件自己的作品,通常一个培训课程结束,他们都能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也能比较深刻的理解绿陶这门传统手艺的精髓......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对于整个中国传统陶瓷行业,特别是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您最想表达的观点或期许是什么?

杨坤:四大文明古国,至今只有咱们中华文明没断过香火,靠的就是这万千传统手艺一代代的传承,守护着这根文化的脊梁!老祖宗的智慧早就摆在那儿了,想知道明天该往哪走,得先看清楚我们的昨天是从哪儿来的。这些传统手艺啊!就是咱还摸得着的“中华文明”。你要是用心去感受,伸手去触碰那柔软细腻的陶泥,你就会明白:老祖宗的智慧深着呢! 那些藏在釉色里的密码,刻在纹样里的传承,远非我们一时半刻所能参透的!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总说心里浮躁吗?不妨往这老手艺里沉一沉,指不定就能找到那根“定海神针”。所以啊,这活着的传统,咱得好好传、好好用,它既是老祖宗们走过的来时路,更应该是我们明天要去的方向!”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