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影斑驳的院落里,孩童凝视的刻刀尖正游走于虚实之间——舅舅掌中青砖绽开的葡萄纹,与头顶垂落的真实果实,在夏日的阳光下交叠成命运的伏笔。二十载春秋轮转,当年蹲在砖屑堆里比划刻痕的少年,已成为执掌临夏砖雕基因密码的守门人。从尘土飞扬的工坊到冰墩墩的文创浪潮,从宋代古建的规制传承到短视频时代的破壁新生,他的刻刀始终在解答同一道命题:如何让千年砖魂在机械复制的时代灼灼生辉?为了让手工温度留有余温,杨志磊以青砖为纸,刀锋作笔,写下“弦歌不辍青衿志,薪火相传砥砺行”的当代匠人答卷。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作为临夏砖雕的传承人,您有什么深刻的童年故事吗?
杨志磊: 我的舅舅们都是做砖雕的手艺人,所以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小舅舅家。他家院子里有棵葡萄藤,我每次去,总能看到他坐在藤架底下专心致志地雕砖。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头顶垂下来的就是真实的葡萄藤蔓和果实,而他手上刻的也常常是葡萄纹样。尤其是当阳光透过藤叶照下来,光斑落在砖上和真实的葡萄上,那种虚虚实实、交相辉映的感觉,特别美,特别打动我。可能就是那个画面在心里扎了根。后来上学,我对砖雕的兴趣就更浓了。我们那时候学校的操场是土的,散落着很多废弃的烂砖头、碎瓦片。我就经常拉着小伙伴们,把这些砖头瓦片搬到乒乓球台子上,大家学着老匠人的样子,在上面刻刻画画,互相比赛谁刻得更好看、更像样。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学习砖雕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困难的是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坚持到现在?
杨志磊: 刚入行那会儿,确实觉得挺苦的。工作环境尘土飞扬,气味也大,一天下来常常灰头土脸。而且这活计需要长年累月地埋头苦干,十几年下来,身体也落下不少毛病,像颈椎、腰椎都不太好。要说困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手艺是不会亏待人的。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我的眼界开阔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深了,感觉自己的文化学识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动力是来自作品完成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外界的认可。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认为能在这一行有所成就的,需要有什么品质呢?
杨志磊: 想在这一行做出点成绩,我觉得核心在于“匠心”。首先,构思要精巧,动手之前脑子里得有清晰、巧妙的构图和设计。其次,下刀要精准,雕刻时手上的功夫要扎实,每一刀都要稳、准、到位。当然了!打磨很考验人的耐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雕出大形只是开始,后面需要反反复复地修饰、琢磨、完善。这不是做一次两次就行的,是一个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说白了,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认为临夏砖雕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是什么?
杨志磊: 我认为临夏砖雕最核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规制”。它不像一些纯观赏性的雕刻,临夏砖雕本质上是为古建筑服务的构件。它的图案、尺寸、工艺,都是围绕着古建筑的特定部位来设计和生产的,是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实用性和规范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砖雕流派的根本所在。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认为传统纹样在现代作品中如何保持生命力?
杨志磊: 要让传统纹样在现代焕发活力,关键在于拥抱变化,贴近时代。要多利用现代的网络科技,主动去了解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拿我们砖雕来说,以前最强调的是符合古建“规制”。但现在,我们不能只抱着老样式不放。要在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审美点去创新设计。比如,我们团队创作的一些文创产品,像结合了“冰墩墩”、“雪容融”这类现代IP形象的作品,或者在传统纹样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市场反响就很好,很受欢迎。这说明传统技艺完全可以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生存空间。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临夏砖雕年产值超3亿元,但机械雕刻冲击手工价值。您认为高端定制会是出路吗?
杨志磊:机械雕刻效率高、成本低,确实对市场有冲击。但手工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温度和创造力。每一件手工砖雕都是独一无二的,倾注了匠人的情感、思考和技艺,有灵性,有故事。机械可以复制形状,但复制不了这种生命力和艺术性。高端定制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和发展出路,可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非遗进校园“方面,您是如何设计课程,让孩子们更好上手的呢?
杨志磊:砖雕课难度高,有一定的危险系数,道具把握不住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教授捏雕为主。用泥巴来捏制、雕刻,材料更安全、更易上手,成本也低,能让大家先培养兴趣,感受造型和雕刻的基本乐趣,打好基础,再循序渐进地接触真正的砖雕。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帮助?
杨志磊:非遗宣传非常需要线上渠道!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朋友,大家能跨越地域限制交流探讨,互相学习,这对提升我自己的砖雕技艺、开拓思路帮助非常大。线上平台可以极大打破非遗传播的壁垒,让“养在深闺”的传统手艺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潜在的学习者和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做到更广泛的传播。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如果未来人们提到‘杨志磊的砖雕’,您希望他们记住什么?是技艺的精湛、文化的温度,还是其他?”
杨志磊:从文化上来说, 砖雕这门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它从来就不只是门技术活。它承载着思想,比如我们常刻的“二十四孝”故事,传递的是孝道和美德;它也记录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先辈的智慧和情感。同时,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成为这种文化信息的载体,把它们传递给后人。当然了!我也希望作品本身的技艺能够得到认可,不断被发展和传承下去。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如果给想学砖雕的年轻人一句寄语,会是什么?
杨志磊:弦歌不辍青衿志,薪火相传砥砺行!希望年轻人们都能耐住性子雕琢,下足功夫打磨!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