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专访

秸秆筑梦:四代人的榫卯情缘——对话赵氏秸秆扎刻传承人赵凌通

发布时间:2025-06-27 浏览:132 作者:董冠缨 来源: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 分享:

5d9cb67c15ba3c8662c2ece99ab4f120.jpg

赵氏秸秆扎刻目前是天津市河西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赵凌通布满刻痕的掌心,一截寻常的高粱秆正悄然蜕变。刀尖轻旋,榫卯相嵌——那些曾照亮他童年的秸秆灯笼,如今化作飞檐斗拱的微缩殿宇。赵氏秸秆扎刻,这门承袭四代的家族绝艺,以最朴素的农田废弃物,构筑起最精密的东方智慧。当机械轰鸣的时代奔涌向前,他仍俯身灯下,以秸秆为梁,搭建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的父亲赵金铭先生是如何开创和发展“赵氏秸秆扎刻”这一独特风格的?他给这门技艺和您个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赵凌通:这事儿得从老天津卫的年俗说起。老话说得妙——“外甥打灯笼——照舅”,每年过年舅舅要送外甥灯笼。我父亲小时候就收到过他舅舅亲手扎的秸秆灯笼,特别喜欢,就拜他舅舅为师,开始学艺,用高粱秆扎灯。后来这门手艺就传到了我手里。对我来说,最宝贵的,是这盏照亮我们四代人的“灯”——一盏手艺的灯,一盏文化的灯,也是一盏心灵的灯。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最初是如何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的?是兴趣所致,还是一种家族责任?学习过程中,父亲对您最严厉的要求是什么?

赵凌通:家风熏陶和兴趣并行吧。小时候,父亲经常在田头搭个简易工棚,做灯笼送亲戚,我就跟着看、跟着学,庙会也一块儿去。他手把手教我怎么选料、怎么构思设计。十来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独立做作品了。父亲常说:“秸秆是有脾气的,心浮气躁刻不好。”这话我一直记着,不只是雕刻,更像是人生的写照。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继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您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化、完善或创新?

赵凌通:年轻时,我爱仿古建,家里的老屋、蝈蝈笼、小玩意儿我都做。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是在疫情期间,我闭关三个月,做了一件大型微缩作品——《黄鹤楼》。用传统榫卯结构、纯秸秆搭建,没有一根钉子、一滴胶水,是我对一线医护同仁的一种心意表达。这也是我创作观的一次转变:不仅要传承手艺,更要借它发声、叙情、载道。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成为区级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凌通: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赵氏扎刻的肯定。这门手艺在非遗中也算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退休了,反倒有更多精力去钻研它的表达方式、表现题材。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责任在肩,绝不能让它断了根。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赵氏扎刻的榫卯结构有哪些独特之处?与传统木建筑的榫卯结构有何异同? 

赵凌通:我们讲究“天然秸秆+纯榫卯”,一根钉子都不用。和木建筑榫卯的原理一样,但因为秸秆中空、易裂,要求的精度更高,误差超过0.5毫米就废了。所以我们管这结构叫“秸秆鲁班锁”。讲究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工匠精神。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制作中都用哪些工具?有没有自己改良或独创的?

赵凌通:主要是传统刀具、卡尺这些精密工具。为了提高效率,我自己发明了个“挂道儿”的工具——把几十根秸秆排齐粘牢,再统一画线刻槽。这对批量制作非常实用,做出来的部件尺寸一致,成品规整、美观。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您的创作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或技术难题是什么?

赵凌通:黄鹤楼吧,是我第一个真正的大型作品。之前没做过这么复杂的,当时疫情严重,我已经退休,同事还在一线抗疫。我就想,用我的方式表达敬意。上网查资料、画草图、反复推敲,三个月憋在屋里,咬牙做完了。可以说,这是我用秸秆讲出的第一段“中国故事”。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您看来,秸秆扎刻更像是严谨的“工程”,还是充满美感的“艺术”?您如何在精密结构与艺术表现间找到平衡?

赵凌通:最初,它是生活器物,比如盖帘儿、盛粮筐、儿童玩具。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审美也提升了。我就试着让它更具文化表达,比如2019年我做的“中国结”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长1.6米,宽0.9米,12组中国结中嵌入每个核心价值词汇,庙会上展出,效果非常好。我想传递的是:艺术不只是美,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目前的传承情况如何?有没有收徒?传承中遇到什么难题?

赵凌通:我一直在想办培训班,也参加一些文化推广活动,但确实有困难。比如售卖难,作品成本高、耗时长,定价高了没人买,低了又不值当。有些瓶颈正在尝试突破,比如走进校园、社区,组织非遗体验课。社会效益倒是挺好,但真正能沉下心学的人,还太少。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对赵氏扎刻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您最希望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赵凌通:我觉得这门技艺对所有年龄段都受益匪浅。小孩子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空间逻辑,老人可以锻炼脑力、预防老年痴呆。我希望文化部门能给予更多平台和政策支持,把它推广开来。我也想建议建筑系、艺术系的大学多接触这类传统技艺,它其实和建筑结构、艺术表达有很多交集。至于年轻人,我只想说:如果你热爱传统文化,就请静下心来,从一根秸秆开始,也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中国智慧。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这门技艺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凌通:它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人生的修行。它培养了我的性格,也塑造了我的生活态度。做作品必须静心,不能急躁。就像做人一样:榫卯对准了,天地自宽。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希望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记录、传播和推动包括赵氏扎刻在内的传统手工艺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赵凌通:我希望咱们平台多多发声。很多人见了作品第一反应是“这干嘛用的?”、“有啥意义?”其实意义就在其中——它体现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我希望通过你们的平台,把秸秆扎刻的精髓讲出去、传出去,让更多人看懂秸秆里的中国魂!

暮色浸透窗台,赵凌通摩挲着未完工的秸秆斗拱。那些环环相扣的榫卯,在灯下泛着温润光泽。四代人的灯笼,终成照亮非遗长路的星火。我们深深祈愿——当更多年轻的手捧起高粱秆时,这束光,能带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