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专访

竹簧不语,刀下有春秋——对话翻簧竹刻守艺人万雪峰

发布时间:2025-06-24 浏览:104 作者:董冠缨 来源: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 分享:

b08c6b9ee13250b4993b0166f9563169.jpg

在万雪峰的工作台上,一片薄如蝉翼的竹簧正等待被唤醒。刀尖游走,木屑轻落,那些曾被帝王把玩的纹样,如今在他的指间重现光华。翻簧竹刻——这门几近消逝的宫廷绝艺,在上海仅剩他一人在孤独坚守。当城市霓虹闪烁,他的灯下仍有一场静默的修行:以刀为笔,与竹对话,让百年技艺不至成为绝响。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翻簧竹刻的?是家学渊源还是机缘巧合?

万雪峰: 说来有趣,我从小爱鼓捣小玩意儿,早些年用红木边角料做些小雕刻。后来在家附近认识了一位老师,跟着学了四五年。有一天,他偶然提起翻簧竹刻,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为了学这门手艺,我在QQ群到处打听,想买竹簧片自己试试。没想到,两天后有人主动联系我——对方是江苏常熟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我们聊了两周,他觉得我底子不错,便寄了两片竹簧让我练手。半年后,我在上海看展时见到他,当场就想拜师。他却说:“我教不了你,但我可以带你去见一个人。”就这样,他把我引荐给了我的恩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启松先生。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的艺名“春申堂主”有什么特殊含义?

万雪峰: (笑)这名字有点故事。我以前的网名叫“默念幸福”,用了二十多年。后来一位书法家朋友说:“你现在做竹刻,这可是文雅事,得有个像样的堂号。”他提议用“春申”——春秋战国时,春申君是上海这片地的封主。“堂主”嘛,就是“主人”的意思。合起来,“春申堂主”其实就是“上海手艺人”的自称,带点文气。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如何在方寸竹簧上构思布局?

万雪峰: 主要靠“偷师”(笑)。网上有很多古代画作,尤其是写实派画家的作品,我常拿来参考。前辈们的经典纹样也很有启发——图案可以借鉴,但每个人的刀法不同,成品气质自然不一样。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的个人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传统中体现个人特色?

万雪峰: 说实话,我还在摸索。目前是以“留青”技法为基础,结合师父教的东西,一点点试验。这条路没有终点,每一刀都是修行。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认为翻簧竹刻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万雪峰: 孤独。 这话可能有点沉重,但现实就是——翻簧竹刻太小众了。竹刻本身已经算冷门,翻簧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全上海,现在大概只剩我一人在做。江苏常熟那边,除了领我入门的师兄,也几乎没人了。我师父门下的师兄还坚守于此。

材料不贵,难的是时间和手艺。一件成品,没几个月根本做不出来。而且需要场地、工具,还得有木工基础。我有时想,再过二三十年,我老了,上海这门手艺是不是就彻底断了?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那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到现在?

万雪峰: 纯粹是因为喜欢。 翻簧竹刻有个神奇之处——做好后,它会慢慢氧化,颜色越来越温润,像活过来一样。每完成一件作品,那种成就感,没法用钱衡量。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您认为翻簧竹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万雪峰: 它能流传几百年,一定有其道理。清朝康乾盛世时,翻簧竹刻是宫廷文玩,皇帝手里的东西,必然是顶尖的工艺。它代表了一种极致的美学追求——在最薄的竹簧上,刻出最厚重的文化。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要让翻簧竹刻“活”下去,除了传承人努力,还需要什么支持?

万雪峰: 如果能申请到非遗保护,或许会有转机。比如,政府能否提供一个小工作室?或者让我进校园教课?只要有机会接触年轻人,总能找到一两个真心喜欢的。我不想让这门手艺,断在我手里。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希望通过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向公众传递什么?

万雪峰: 翻簧竹刻注定是小众的,但小众不代表该被遗忘。它像一首无声的诗,需要有人读懂,更需要有人续写。 我希望教育机构能关注它,让更多孩子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美,藏在竹簧的纹理里,等着被唤醒。

灯光下,万雪峰的刻刀仍在竹簧上细细游走。那些刀痕,是技艺的密码,也是时间的刻度。我们无法预知翻簧竹刻的命运,但至少此刻,仍有一个人,愿以半生光阴,守护这份即将消逝的精致。 惟愿未来的某天,当另一双手捧起这片竹簧时——能听见它沉默百年的低语,并回应以新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