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资讯

十四艺节·群星璀璨 | 群众文艺如何为时代留“声”

发布时间:2025-10-18 浏览:25 作者:王彬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

在第二十届群星奖入围终评的多部音乐作品中,记者欣喜地看到,历史和时代的宏观命题,正变得越来越具体,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一个家谱里的名字,连着一代人的奋斗、牺牲,凝聚着家国的血与泪;一个直播镜头,映现了乡村的新面貌;一张藏在帽子里的全家福,道出了守卫边疆的情感支点……群文作品中细节满满,从人的命运出发,抽出过往岁月中的一幕;从人的选择出发,链接当下纷繁生活。

在四川表演唱作品《家谱》中,先生执笔在手,逐个问着后生的姓名与辈分。“先生,还有五个字,请一并续上,‘战死于四川’。”五个字,一代青年上战场丹心图报国的历史“活”了过来。战士动情地唱,念白、山歌号子与现代编曲交织,歌声渐强,几个川娃子对父母、妻儿的牵挂,对家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守护之责,强烈地冲击着观众内心。观众看见了他们的笑与泪、怕与勇。“自古忠烈进家谱”的作品主旨,让台上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认同。

回望峥嵘岁月、观照当代生活,素材俯拾皆是,如何进行折射时代变迁的艺术化处理更考验创作者。

比如乡村振兴,如何让人感知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前些年,浙江丽水的作曲家潘力峰带着畲族老艺人到省城杭州参加演出时,观察到这样一幕:一位畲族老奶奶一边用平板电脑记录沿途见闻,一边哼着山歌。“奶奶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她骨子里的文化传承,形成巨大的张力。我们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畲乡故事’。”潘力峰回忆,音乐作品《阿家家》的创作基点就是城乡共融背景中的生活样貌。

“用民族的语言,讲述鲜活的当下。”编导叶嫣说,为了突出时代性,创作团队选用畲族音乐与摇滚等现代音乐进行创新性融合,走了一条连专业艺术创作者都不会轻易尝试的荆棘路。作品历经3个阶段的重大改版,歌词修改超20次,音乐结构、表演形式数次推翻重来。其间,不是遇到民族性被现代元素冲淡的难题,就是面临摇滚与畲族音乐“两张皮”的窘境。“最终,我们通过主歌保留畲族旋律、副歌用摇滚节奏烘托的方式完成旋律上的融合,并且增加了返乡青年的角色,将真实感立住了。”潘力峰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思想情感的载体。群众文艺之所以时时拨动心弦,靠的是旋律的流动,更是喜怒哀乐的传递。在这里,声乐技巧只是基础,任何技术都在为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服务。

有专家建议,群文音乐的创作要避免“浓油赤酱式”的元素堆叠,而应注重提炼朗朗上口的旋律,并在作品中加以强化。同时,群众文艺的突破性表达应更多体现于创意转化:这种创意是要有生活原型的,而非舞台化的过度包装。

“没有记忆点的旋律,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群众文艺需为时代留‘声’。”参与群星奖音乐终评的专家一致认为,好听,一听就记住;真唱,一唱就走心,群众文艺的质朴才是唤起共鸣的宝贵品质。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