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专访

火笔烙春秋,匠心传薪火 ——对话烙画非遗技艺传承人陈浩云

发布时间:2025-07-23 浏览:175 作者:邹琳 来源: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 分享:

74119ffc122435d1c6ce42e4b8d2ec90.jpg

当炽热的笔尖触碰纤薄的宣纸,火与墨的交融在方寸间定格永恒——这不是魔术,而是烙画艺术的神奇。陈浩云,一位从河南封丘走出的烙画匠人,用近二十载光阴与一支“带电带火”的笔对话。从少年时在废报纸上练习、头发被燎、手指起泡的笨拙起步,到以惊人毅力耗时五年在丝绢上烙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壮举,他走过的路布满质疑与艰辛,却也闪耀着执着与热爱的光芒。他不仅是精准掌控“火候、速度、力度”的“火笔”魔法师,赋予作品微浮雕般的独特触感;更是非遗传承路上的燃灯者,以“非遗进校园”的火种点燃孩子们的好奇,用跨界数字化的探索让古老技艺“动起来、火起来”。在陈浩云看来,烙画的未来在于年轻一代的“看见”与“爱上”,他正用手中的“火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烙刻出一条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出生地是封丘,能否分享童年接触烙画的故事?

陈浩云:我在14岁左右开始接触烙画。当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太好,原本打算去开封上高中,但在高中待了两个月后还是学不进去,就到开封跟着姨夫学习烙画,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姨夫家祖辈都从事这一行,算是我与烙画结缘的契机。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的烙画技艺启蒙老师是谁?能否分享难忘的学艺经历?

陈浩云:我的启蒙老师是姨夫。最初学习烙画时条件有限,只能在废报纸上练习。练习的关键是要保证报纸不被烧烂,等能做到这一点后,才开始用丝绢、宣纸、素描纸等材料练习,之后又在木板、葫芦、皮革、竹木等材质上创作,这些都是从旧报纸练习起步的。刚练习时,报纸很容易被烧烂烧透,我那时候头发长,还顺着头发烧过几次,后来就把头发剪短了。而且当时才十五六岁,操作的火笔带着电和火,随时可能烫伤手,练习时用三个指头握笔杆,差不多两个小时手指就会起一个泡,现在想想那段经历很难忘。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学艺过程中面临冷门技艺的质疑,是什么支撑您坚持到现在?

陈浩云:当时确实面临很多质疑,包括家庭和社会层面。社会上知道烙画的人很少,推广这项技艺很困难。2013年左右,我萌发了创造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想法,希望通过这项记录让更多人了解烙画。2015年开始做前期准备,2016年10月正式在丝绢上动笔创作,直到2021年成功打破纪录。这五年里,作为家庭支柱,我几乎没在外挣钱,要养家糊口,期间只能偶尔打零工,收入不多。但在打破纪录后,更多人了解了烙画技艺,对作品产生兴趣,通过购买或收藏作品带来了营收,这也支撑着我坚持下来。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提到“下笔出火苗”“笔走绝活”,如何通过温度、速度、力度精准控制烙画的浓淡层次?

陈浩云: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笔尖的温度,虽然可用测温笔测量,但现在主要靠个人习惯和感觉来控制。不同材质所需温度不同,宣纸大约控制在400度左右,丝绢在300度左右,木板、葫芦等材质的温度要求更低一些。在运笔时,不像毛笔那样柔软,需要用手腕力量和三根手指配合,结合温度把控。比如画山水画或写意画时,笔尖触碰宣纸的瞬间,要精准控制力度和走笔速度,让笔尖在宣纸上“走火”,既不损伤宣纸,又能呈现出漂亮的浓淡层次效果。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烙画融合了国画特色和西画立体感,您如何理解它在东西方艺术语言中的独特定位?

陈浩云:现在的烙画技艺与西方油画、中国国画相比,最大的不同和突出特点是能在宣纸、丝绢、木头等材质上做出微浮雕感。比如在宣纸或丝绢这种柔软且易燃的材质上创作后,用手触摸人物的发质或动物的皮毛,能清晰感受到纹理;在木板上创作则会有刻痕感。这种效果的呈现,取决于对运笔力度和温度的精准把控。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非遗进校园推进中面临哪些具体困难?为何坚持这一方向?

陈浩云:主要困难在于学校和家长对非遗的认知不足,导致相关事宜常难以落实。但坚持非遗进校园意义重大,一个孩子能辐射整个家庭(十几个人),孩子会把学到的烙画知识和收获分享给父母、祖辈等家人,感兴趣的孩子还会影响周围更多人。孩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这条路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和突破点,必须坚持。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设计非遗进校园课程时,如何平衡趣味性与技艺深度,让孩子更喜爱烙画?

陈浩云:课程设计从孩子的兴趣和安全出发:安全引导+兴趣切入:利用孩子对“火”的好奇,用无明火、不烫手的专用电烙笔做示范。对比打火机烧纸会毁纸,而电烙笔能在纸上精准画图案,既强调安全,又激发探索欲。在第一节课时我们会先讲解烙画历史,再让孩子结合自身兴趣创作,比如根据属相在葫芦、木板、宣纸等不同材质上画小动物,或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想法,材质和题材由孩子自主选择。而且专用电笔头不会烫伤孩子,仅能让他们轻微感知温度,消除家长和学校的顾虑。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除了非遗进校园,您在跨界合作方面有哪些计划或实践?

陈浩云:我们已经开始与河南轻工业大学开展数字化合作,参与全省非遗传承人数字化训练班,学习让作品“动起来、火起来”的理念,比如通过技术让烙画中的人物“翩翩起舞”。未来计划将成熟的数字化作品与本地景区(如万仙山、太行山)合作,比如让景区中“飘来神仙打招呼”等数字化场景落地,通过申请版权,实现数字版权的商业转化。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对非遗传承的未来有何期望?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陈浩云:最大的期望是“让非遗年轻化”。80后坚守非遗已面临诸多困难,而50后、60后、70后前辈们的坚持更不易。希望00后等年轻人能多认识、了解即将失传的非遗技艺,主动融入、喜欢并爱上非遗,和我们一起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