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资讯

十四艺节·文华艺苑 | 红色剧目淬炼信仰之力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50 作者:孙丛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

一盏摇曳的马灯,是领袖深夜读报时的思想火光,是老乡为红军伤员熬药时的温暖守候,也是将士们踏上陕北征程的指路明灯……这是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中令人难忘的场景。

279f57e0-b5a9-11f0-9d0a-e118fe896e21.jpg

京剧《燕翼堂》剧照   山东省京剧院供图

从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到锡剧《英雄儿女》,从京剧《燕翼堂》到杂技剧《先声》,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多部红色题材剧目精彩绽放。它们以深邃的历史回望、细腻的人性刻画,淬炼信仰之光、传承红色薪火,与新时代观众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连接。

主题表达突出人民性

波澜壮阔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与奉献担当。如何艺术化呈现其中的光辉形象?文艺工作者用一部部作品给出了有力回答。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哈达铺,是一处承载红色记忆的土地。1935年,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在此休整,并作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话剧《哈达铺的灯光》生动再现了这一重大历史转折,通过构建鲜活的历史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京剧《燕翼堂》同样植根于真实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鲁南燕翼堂刘氏家族共有26人投身革命,其中6人壮烈牺牲。创作者从厚重素材中提取出“一个家族的毁灭、一个民族的新生”这条叙事主线,深刻揭示了燕翼堂族人毁家纾难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不仅承载了刘氏家族的抗战精神,更展现了‘站着是蒙山、倒下是沂河’的沂蒙风骨和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民族血性。”该剧编剧王宏说。

人物塑造摒弃符号化

与以往某些作品把革命人物塑造得“全知全能”有所不同,本届中国艺术节上,红色题材剧目自觉摒弃仰视视角,让领袖、英雄等回归真实个体,展现出可贵的人性温度。

在《哈达铺的灯光》中,毛泽东的审慎、周恩来的坚毅、杨秀才的执拗,都有清晰的行为逻辑与情感脉络。“红军进驻哈达铺时处境艰难,滂沱大雨中,毛泽东对‘接下来去哪’的迷茫与审慎,展现了领袖在重要历史关头的深思熟虑。”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马翔表示,在剧目创作中,他也曾经历了困惑和迷茫,从而与角色产生了微妙共鸣。“我们还沿着革命足迹,多次来到哈达铺实地采风,在此过程中敬意油然而生,更坚定了我要认真演绎好这段光辉历史的信念。”马翔说。

京剧《燕翼堂》对燕翼堂“掌门人”刘合浦的塑造层次鲜明。他原本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并非天生的革命者,但在亲历家族成员牺牲和敌人一次次威逼之后,成为一个转化者、觉悟者,最终带领整个家族追随中国共产党。“这部剧没有空洞说教,而是通过人物在逆境中的抉择,让我们理解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观众徐丽说。

艺术语言提升感染力

除了内容上的深耕,这些作品还在艺术形式上大胆探索,创造出既符合本门类艺术特点又契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观演新体验。

锡剧的吴侬软语如何演绎英雄豪情?锡剧《英雄儿女》以音乐创新拓展了表现边界。作品发挥剧种声腔婉转细腻的特色,丰富、拓展抒情空间,并融入交响乐等元素,强化战争的悲壮氛围和人物的英雄气概。同时,电影《英雄儿女》主题音乐元素的融入,也起到了唤醒观众记忆、共谱英雄赞歌的感人艺术效果。

杂技剧《先声》则以“技”“剧”融合为红色叙事带来新面貌。它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战洪流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创作团队紧扣“以小家见大家”的叙事基调,追求杂技技艺与戏剧情境的精准契合。比如,以“高空网吊”隐喻家园沦陷中的坚守,以“自行车跑背”诠释战火中的坚韧等,剧中每一项技巧都成为叙事语言,赋予历史场景直观可感的艺术冲击力。通过在技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之间寻求平衡,《先声》探索出红色题材杂技剧的创新之路,以独特魅力赢得了观众认可。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