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的璀璨灯火在川渝点亮,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不仅为观众奉献了艺术盛宴,更以其宏大的格局、精心的策划与丰硕的成果,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创新为核,激活艺术创作源头活水。本届艺术节将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等环节。从剧目创作上看,一批聚焦现实、讴歌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创精品力作集中涌现,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表达上寻求突破。舞台呈现上,大胆运用新技术,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物理边界,提供沉浸式、交互性的审美体验。这种以内容为本、以科技为翼的驱动,有效激活了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协调为要,促进文化事业均衡发展。本届艺术节在承办地选择、参演剧目遴选、活动板块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区域协调、城乡协调、门类协调的深远考量。本届艺术节落地川渝,带动了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参演作品兼顾了京剧、婺剧等传统艺术瑰宝与话剧、歌剧、舞剧等现代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此外,艺术节还注重专业性与群众性的结合,既有专业文艺院团的竞相争艳,也有活跃基层的群众文艺展示,形成了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
绿色为基,倡导简约低碳环保理念。本届艺术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办节理念。在场馆利用上,优先使用现有设施,或对现有场馆进行节能化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在舞台设计与制作中,倡导使用环保、可回收材料,减少使用一次性耗材,降低能耗与废弃物排放。这不仅降低了艺术节本身的“碳足迹”,更向全社会传递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文化活动新风尚,引导公众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开放为擎,推动艺术人才交流互鉴。本届艺术节特别设置“青少年艺术创演周”,面向40周岁以下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成都实施青年音乐人创演项目,采用“网络征集”和“遴选推荐”两种方式,策划开展“青年创演”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原创歌曲征集展演活动,鼓励全国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种对新生力量的开放,保证了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共享为本,彰显文艺为民惠民初心。艺术节的成功,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上。本届艺术节始终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通过低票价政策、公益讲座、艺术普及等方式,大幅降低公众参与门槛,让更多群众能走进剧场、走近艺术。特别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线上线下联动,演出演播并举,使艺术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综上所述,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其全方位的实践,将宏观抽象的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呈现与文化体验,既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蓬勃活力,又让人民群众在审美享受中真切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脉动与温度。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