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山南麓,有个叫通书院村的小村庄。在这里,陶渊明的诗句在白墙黛瓦间流转,周敦颐的理学遗风潜藏于古樟年轮……这个今年5月刚捧回“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古村,用千年文脉滋养着新时代的乡村活力,在田埂与庭院间续写着乡村振兴的诗意篇章。
留住历史,请文化住“新房”
走进村史馆,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烈士证书、锃亮的革命勋章,静静诉说着通书院村的岁月悠长。相传这里是东晋陶渊明祖居所在地。曾几何时,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仅存的一座古宅因年久失修亟须修缮,村落的记忆也散落在村民家的旧木箱中。
近年来,一场“敲家门、收旧物、讲故事”的“寻根行动”开启。这场“打捞”村史的征程不是“干部下任务”,而是“村民齐参与”。村干部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的队员白天揣着笔记本在民房里记录尘封往事,在山林间探访烈士墓碑;晚上则在村委会翻阅县志、整理老档案。村民也纷纷翻出家中“珍藏”、提供各类线索,共同拼凑出村子的“前世今生”。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家乡的眷恋,村里人让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在“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历史记忆馆”的矩阵中安了家。村史馆中,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与当代劳模的奋斗足迹交相辉映;历史记忆馆里,老犁耙、竹编斗笠、煤油灯串起农耕记忆。
文化搭台,让群众站“C位”
“文化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只有让村民成为文化的讲述者、创造者,乡村才能真正活起来。”江西省委宣传部驻通书院村第一书记汪强的这句话,道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真谛。在通书院村,一系列以村民为中心的活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角”,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文化的力量。
“能参与编排村晚、学唱村歌,和大伙一起把村里的活动搞得热热闹闹,真是太开心了。”村文明实践员晏小梅回忆起2023年底那场“村民自己的晚会”时,仍记忆犹新。当时,晚会节目的征集通知刚发出两天,就收到了10余个节目报名。为了筹备演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铆足了劲,白天忙农活或外出打工;晚上就聚在一起排练节目。有的村民不擅长唱歌跳舞,就主动承担后勤工作,搬桌椅、搭舞台、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文化不是“干部搭台、群众看戏”,而是“百姓登台,男女老少齐开腔”。3年来,村里的群众演出越办越热闹,村民已然成为舞台的主角。不仅如此,村里还拍起了短视频,劳动模范、参战老兵、就业先锋等身边榜样的故事被搬上竖屏,让村民过足了“主角瘾”。在众人齐心打磨下,饱含乡音乡韵的原创村歌《春居通书院》应运而生,成了村里新的“文化名片”。
如今,通书院村的“活动清单”越来越长:大学生欢送会上,村干部给新入学的大学生送上刻有名字的钢笔;“颐养之家”的老人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感受世间温情;“童心港湾”里,为留守儿童开办的“四点半课堂”传来琅琅读书声;幸福广场上,村民的笑脸在镜头中一帧帧定格……文化的根越扎越深,日常的温暖也悄然生长。
文旅融合,以产业助振兴
走进通书院村“宿写南山·五柳古村”民宿集群,青石板路蜿蜒,小溪环村流淌。这座由乡贤返乡投资、镇村共同打造的精品民宿,改造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原貌。民宿内设有非遗工坊,扎染布艺、碑刻拓印等传统技艺成为受游客欢迎的体验项目。不远处的“与山”咖啡馆里飘出咖啡香,陶艺坊里游客揉泥拉坯,窑烤面包的麦香弥漫在竹林小径间……曾经的闲置农房,如今变身为兼具美学与经济效益的“乡村会客厅”。
“这不仅是通书院村的实践,更是全镇上下大抓‘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温泉镇党委书记、温泉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陈维光说,“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让产业‘造血’,而文化就是激活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昔日“背靠庐山、坐拥东林、自带温泉”的区位优势,如今已转化为“春赏油菜花海、夏观荷塘月色、秋望稻浪翻金、冬沐温泉氤氲”的全季旅游版图。游客来村里住民宿、体验非遗、参与手作,带动农产品销售。村里还注册区域公共品牌“庐泉绿珍”,将稻米、灵芝等农产品包装成伴手礼, 形成了“文化体验+特色产业”发展的闭环。
如今,通书院村的“文化经”越念越活。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造景,唯有文化深植沃土、幸福滋养心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30余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30余万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已然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更绘就了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宿写南山·五柳古村”民宿全景 通书院村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