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苗岭深处的丹寨县龙泉镇,一座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正以非遗的独特魅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青瓦木楼错落有致的卡拉村,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更因400余年历史的“鸟笼文化”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之乡”。在这里,古老的苗族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走进卡拉村非遗工坊,竹丝在苍老的手指间翻飞,转眼化作鸟笼耳环;银饰锻造的叮当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曲。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和曾因传统大鸟笼销路遇阻而焦虑,但他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将笨重鸟笼改造成鸟笼灯笼、书架、首饰等实用饰品,并借助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如今,订单大幅增加,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小小的鸟笼成了致富金钥匙。
尝到了甜头,村民“求变”的胆子更大了,创新路径也逐渐开阔起来。为破解旅游“走马观花”的困局,卡拉村将非遗体验深度植入旅游场景。手艺人化身“传习老师”,将实用性大鸟笼改良为可手持的小型工艺品,游客既能观摩非遗的精妙技法,又能亲手制作专属作品。这种“可观赏、可体验、可带走”的沉浸式文旅模式,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让古老的技艺得到了更有意义的传承和发展。王玉和自豪地说:“我们去年接待了几万名学生体验制作,很有信心把鸟笼制作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非遗活化的涟漪效应正在持续扩大。随着“鸟笼之乡”品牌走红,卡拉村吸引了丹寨县苗族蜡染、苗族服饰、银饰等国家级非遗陆续进驻,形成“银匠村”产业集群,展厅、体验区、销售区功能齐备,构建起“以展带销、以销促产”的良性循环,通过“非遗+旅游+研学”的形式,吸引大量游客。今年1月至7月,全村共接待游客15.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7亿元,带动村民1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重庆游客徐晓缘在银饰体验区制作完“蝴蝶兰”银饰后感慨:“我觉得做这个的过程还蛮有趣的,等我回家的时候把它送给我的妈妈。”
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员张艳表示:“搬到卡拉村后,游客参与度高,产品销量乐观,指尖技艺终于能变现,带动更多妇女就业。”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应柱展示着游客亲手打造的银饰:“现在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银饰制作,还能将自己制作的产品带回去,仅仅一个月就有上千人来体验制作。”
内外兼修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2024年以来,丹寨县累计投入2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卡拉村实施整体提升工程,通过村寨房屋修缮、乡村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等“外在形象”打造,为百年村落增色添彩。同时,卡拉村精心打造拦门酒、长桌宴、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推出康养旅居项目,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避暑旅居,沉浸式体验民族风情。苗族阿哥阿妹献上装有米酒、鲜橘、糖果的“民俗盲盒”,吹芦笙、唱敬酒歌,与游客手牵手“蹦苗迪”,让乡村文旅愈加红火。
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党支部书记杨罗金说:“接下来,我们将吸引更多省内外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入驻,丰富卡拉村的旅游业态,让更多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让更多优秀青年参与到老手艺的制作当中来,让我们的民族技艺得到传承。”
暮色中,鸟笼灯笼点亮卡拉村,暖黄光影映照着非遗传承人与游客的身影。这个深藏山坳的苗寨,正以非遗活化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创意,当文化基因融入产业血脉,乡村振兴的故事在这里续写新的华章。
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拦门酒 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