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资讯

郭亮村的奋斗与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99 作者:张莹莹 郭冬青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

巍巍太行,绝壁千仞。在河南省辉县市的悬崖之上,一条全长1250米的挂壁公路如巨龙盘踞,将曾经与世隔绝的郭亮村与外界紧紧相连。

郭亮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1972年以前,这里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不足0.4米宽的“天梯”,村民下山买袋盐都得来回攀爬两个小时。为改变这一状况,全村人用铁锤钢钎凿出了一条“绝壁长廊”,自此开启了郭亮村的振兴之路。据介绍,2024年,郭亮村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近20万元。

时间回到1972年农历二月初二,时任郭亮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带领村民,在悬崖边点燃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没有机械、没有测绘工具,全村人靠着钢钎、铁锤和炸药,用土法测量,悬绳作业。

“那时候全村一条心,党员带头干,老少齐上阵,抡锤打钎、清理石渣,每人都要出份力。”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海玉说。历时5年多,郭亮村村民用坏了4000多把铁锤,使用了12吨钢钎,硬生生从赤岩中刨出2万多立方米石方,凿出一条长1250米、高5米、宽4米的隧道——郭亮洞。

1977年5月1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开进村时,全村人涌向洞口,欢呼声与哭声交织一片。“天堑变通途,祖祖辈辈的‘四难’——行路难、娶妻难、看病难、上学难,终于成了历史。”申海玉说。

公路通了,到郭亮村的人也多了起来。起初只是零星的探险者和摄影爱好者循着“传奇”而来,他们惊叹于绝壁长廊的雄奇,也好奇于山村的古朴风貌。随着来访者日渐增多,一些村民开始琢磨:这悬崖上的风景,或许能变成过日子的本钱。有人试着把自家的石屋收拾出来,给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食宿,用石碾小米、石磨面粉招待客人,没想到大受欢迎。

这种自发的尝试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引导村民挖掘本地资源,规划旅游发展路径。曾经荒废的“天梯”被重新修缮,成了游客清晨观赏日出的绝佳地点;村口的老槐树旁搭起了观景台,游客站在上面可一览挂壁公路的全貌。

郭亮村村民顺势而为,纷纷投身旅游业,开餐馆、办民宿,当起了老板。如今,80%的村民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老一辈不仅给我们修通了出山路,更为我们铺好了致富路。”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民宿主理人申焱感慨,“守着景区挣钱又能顾家,村里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

近年来,村里依托万仙山景区和郭亮村作为影视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规划了修路、架桥、蓄水等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郭亮村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持续擦亮文旅名片。先后有《清凉寺钟声》《战争角落》《天高地厚》《举起手来》等60多部影视剧在此选景拍摄。

湖北游客徐秀丽专程来寻找电影《举起手来》的取景地。“早就知道这条‘奇迹之路’,但听了他们的故事,亲眼看到村民当年凿山用的工具时,鼻子还是酸酸的。”她特意买了村民手工编织的草鞋作纪念。

郭亮村的这条“绝壁长廊”,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路,更是一条精神之路。它凝聚了郭亮村人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这条路上洒满了党员、群众奋斗的血汗,流淌着百姓“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

除了郭亮洞,郭亮村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作为新乡南太行万仙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这里有许多溶洞,如红龙洞、白龙洞和黄龙洞,洞穴内挂满了钟乳石,形态各异,极具观赏性。此外,这里还有壮美的山水景色、奇特的石舍和独特的石头制品,村寨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石头建筑和工艺品。

站在村口的观景台远眺,绝壁如削,公路蜿蜒。50多年前,这里响彻的是钢钎凿石的铿锵;今日,这里回荡的是美好生活的欢声笑语。从不畏艰险的凿壁开路到如今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郭亮村人用半个世纪的奋斗,续写着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1b284e30-713f-11f0-87bc-8b84ac08d6fd.jpg

21c91530-713f-11f0-87bc-8b84ac08d6fd.jpg

郭亮洞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