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潘明生沾满砖屑的指节间,一柄刻刀正游走于青砖。泥屑簌簌落下,沉睡的龙鳞凤羽渐次苏醒。商丘古城五百年的风霜凝于刀尖,而他以“活砖、活泥、活刀”为笔,在方寸砖石上续写华夏建筑的血脉。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认为商丘为什么能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砖雕艺术?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有何关联?
潘明生:首先,我的家乡归德古城,砖雕的孕育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与商丘这座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古老中原文化名城息息相关。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砖雕这种民间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古城已有五百年建城史,始建于明代,民间艺人和匠人代代相传,留下了丰富的砖雕技艺。这些传统不仅延续至今,更为我所从事的归德砖雕提供了历史传承的基础。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活砖、活泥、活刀”作为归德砖雕的“三活”技艺,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其核心的?它又体现了古代工匠怎样的智慧?
潘明生:归德砖雕融合了明朝南派与北派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底蕴,又兼具南方徽派老匠人的传承与创新精神,更加凸显出中原文化的特色。我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砖雕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复刻,更是一种与现代审美对话的创新艺术形式。这种“双重文化”的传承和变革,是我一直追求的核心——在坚守传统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保有根脉。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三活”核心技艺和传统风格之间,您是如何实现归德砖雕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的融合?
潘明生:我从小生活在七大家、八大户的四合院里,院墙上的砖雕从孩童时期起就深深吸引着我。那些传统的纹饰、吉祥的花鸟兽形已经在我脑海中扎下根。2000年,我拜访了徽派砖雕的第五代传承人,系统学习了南方砖雕技艺;随后又回到家乡,向本地的老匠人学习北方砖雕。南北技艺的融合,成为归德砖雕的独特风貌。我在此基础上,又独立创新出微型、立体、古建题材的砖雕艺术形式,把它发展成既有传统味道、又贴近现代生活的艺术载体,比如实用装饰艺术、观赏盆景艺术等,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理解和喜爱这种古老技艺。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现代化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冲击下,是什么促使您依然坚持使用古法烧砖、传统技艺雕刻?
潘明生:砖雕的精髓,在于“砖”上雕刻、镂空,它讲究材质的质感和刀法的艺术表达。我在学习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材料在呈现作品时无法达到传统砖材的那种厚重感和文化沉淀。传统材质自带一种温润、朴拙、历史感,这种艺术效果,是现代材料难以复制的。所以我坚持用古法烧砖,以保证砖雕的质感与精神气韵。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完成一件作品或古建修复构件时,“三活”技艺之间是如何协作的?为什么说缺一不可?
潘明生:比如四合院吧,现代的四合院和古代四合院在构造、图案、甚至氛围上都有不同。我用传统砖雕技法去表现古代建筑的沧桑与历史感,这种效果,必须依赖“活砖”的材质、“活泥”的塑性和“活刀”的技艺来实现。雕刻中,我发展出一种特殊刀法,能在砖面上呈现岁月沉淀的感觉,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三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还原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美感。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曾参与多项古建修复工程,当接到这些任务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潘明生:雕刻长城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已经雕刻了600多米。在雕刻前,我专门去了北京八达岭和河北一些长城遗址,实地考察炮台、烽火台等残缺结构。我拍照、画草图,再按照古代的建筑技艺和材料进行复原。我希望通过这些复原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曾经消失的历史风貌。在长城的楼台、瞭望口等部分,我使用古法材质和技艺进行雕刻,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建筑的风貌。这是一次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回归,我也由衷感到自豪。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修复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技术挑战是什么?“三活”技艺如何帮助您克服?
潘明生:最难的是资料匮乏。很多地标建筑,如长城、少林寺、武当山等,原貌资料非常有限。很多照片来自晚清、民国时期,角度单一、信息不完整。为此我查阅大量档案、网上资料,还专程拜访老匠人和专家,向他们请教建筑的整体形态和细节。正是靠着“三活”的技术积累和我个人的学习实践,才能一步步还原这些古建的真实样貌。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归德砖雕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潘明生:这是一种对话,是我与古人的对话。他们就像在接力赛中将刻刀交到我手中,让我继续这门艺术、这段历史。我一直觉得,这不仅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感。我热爱这门技艺,从小就把它当作归宿、情感寄托。如今能将它继续发扬光大,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这是一生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信仰。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在您看来,目前归德砖雕技艺传承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潘明生:虽然非遗得到了政策扶持,也有很多展示活动吸引了年轻人关注,但真正愿意沉下心来学的年轻人却很少。砖雕的学习过程既脏又累,还不易带来即时的经济回报。这就需要一种“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磨得了性子。我认为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要更多与年轻人交流,让他们真正理解非遗的价值与美感。只有打开心门,才能引发共鸣。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对于想学习传统建筑技艺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寄语?希望社会能给予哪些支持?
潘明生:非遗需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可以尝试将砖雕与动漫、动画、游戏等现代元素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希望媒体、平台、政府能组织更多“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并通过网络推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我接触的很多老匠人不会使用这些新媒体,他们的焦虑是技艺可能在自己手中断代。所以我们要用现代的传播方式搭建桥梁,让年轻人从“看见”走向“喜爱”,最终实现“传承”。
暮色漫过商丘古城墙,潘明生摩挲着新刻的砖兽。那些深浅不一的刀痕,恰似时光与匠心的对谈。当最后一缕天光掠过砖面龙鳞,我们仿佛听见古城低语:“五百年不过一瞬,唯有匠心永恒。”
受访者供图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