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柴秀建老师来说,这是浸润了光阴的颜色。柴老师双手捏出的泥咕咕,能摇头晃脑,尾巴上的小孔一吹,就是一声穿越千年的“咕咕”哨音。这哨音,不仅是他童年的玩具,是孩子们惊喜的笑声,更是他心头沉甸甸的、关于传承的呼唤。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柴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土生土长的浚县人,您最初是怎么接触到泥咕咕这门技艺的?家乡的文化氛围对您后来的选择有影响吗?
柴秀建:影响很大。小时候不像现在玩具那么多,泥咕咕就是我们浚县孩子最喜欢的玩意儿。玩着玩着就接触到了。而且,咱们河南浚县过去有中原最大的庙会,小时候跟着大人赶庙会,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泥咕咕,花花绿绿的,还能吹响,印象特别深。这种氛围,就像泥土一样,不知不觉就渗到骨子里了。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的艺名叫“勤耕”,这个名字很有意味,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吗?
柴秀建: (笑) 这个名字确实寄托了我的想法。我一直喜欢美术。1987年我入伍,在山东青岛当兵。部队生活之余,我这个爱好没丢下。利用业余时间,我到当地的艺术院校进修书画,学山水、人物、花鸟。还专门去拜访青岛一些有名的书画家,向他们请教学习。取“勤耕”这个名字,就是提醒自己要像老农在田里耕作一样,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要勤奋耕耘,不能懈怠。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我们看到您有国画学习的背景。泥咕咕那些看似简单的咕咕响声、摇头晃脑的动作,其实工艺很讲究吧?您平时是怎么打磨这些细节的?
柴秀建:确实,看着简单,门道不少。不过,真正全身心投入泥咕咕,是我退役之后。当时咱们县里要建一个“中华神话大世界”,想把当地的手工艺品,像木玩具、泥咕咕这些,开发成旅游产品。游客来了,都想带点有特色的纪念品回去。我当时就负责征集和组织这些工艺品。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非常注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比如在色彩上运用了一些复古的风格。这些创新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柴秀建:这还得接着刚才的说。在神话大世界做征集时,我们联系了一些老艺人,他们负责做,我主要负责对接市场、销售。很快我就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老艺人做的样式比较单一;二是他们习惯做的个头比较大,游客反映携带不方便,买一件大泥咕咕,箱子就塞满了。
游客的反馈很实在。我们就想,能不能把泥咕咕做小一点,但价格保持合理?跟老艺人们商量后,大家觉得可以试试。这一试,效果不错,市场接受了。后来,我们带着这些改良的泥咕咕去北京参加首都艺术博览会。北京的专家看了,肯定了我们的东西,但也直接指出了不足:造型和色彩还是显得单一了。特别是和北京一位老总深入交流后,我深受触动,感觉泥咕咕的艺术潜力还很大!
回来之后,我就下了决心,要和老艺人们一起好好研究怎么提升。我琢磨着,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瑰宝,比如汉代的石雕,造型粗犷有力;唐代的造型艺术,又浑厚大气,很有艺术感染力。我就尝试着把这些元素融入到泥塑里,让泥咕咕的造型更有底蕴和看头。造型突破了,再在色彩上下功夫,让它更吸引人。慢慢地,就有了些新面貌。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提到早期是帮老艺人销售,这就涉及到商业化。很多人关心,像泥咕咕这样的非遗技艺,在今天能支撑手艺人过上一个稳定的生活吗?您自己或者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柴秀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手艺再好,也得能养活人,才能传下去。我深有体会。2008年我参加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传统工艺精品大展,那是文化部、工艺美术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我的作品在那次大展上得了银奖,还被国家工艺美术馆收藏了。这个荣誉和宣传,对我个人和对泥咕咕的推广都帮助很大。
但更根本的是,国家从2006年左右开始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浚县泥咕咕很幸运,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加上省文化厅、各级媒体的大力宣传,关注度上来了,市场也慢慢打开了。手艺人有了一定的收入来源,一家做好了,其他人看到希望,也愿意跟着学、跟着做,慢慢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说到底,有市场,手艺才有活路,才有发展的空间。 我看到过太多手艺,艺人做得非常好,但就是因为和市场脱节,没有生存价值,最后只能无奈放弃,断了传承。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刚才提到作品被国家收藏,也了解到您的作品曾在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地展出。有没有哪次展览或交流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柴秀建:国外展出主要是文化部门带作品去的,我本人没去成。但我在北京的展示经历很有意思。从2004年开始,我几乎每年春节都在北京朝阳区的民俗博物馆做泥咕咕的展示和现场制作表演。那地方周围都是各国大使馆。春节期间,很多外国朋友会来逛咱们的庙会。
他们对泥咕咕特别好奇,因为没见过啊!看着泥巴捏的小玩意儿还能吹响,觉得特别神奇。但交流有困难,他们讲英文。我记得有个外国朋友,拿着个小计算器,指着几件他看中的泥咕咕,让我在上面按价格。我说800(元),他按个750,讨价还价呢!最后可能780成交了(笑)。最好玩的是,他们不知道尾巴上那个小孔是干嘛的。我就示范给他们看,一吹,“咕咕”就响了。他们恍然大悟,特别高兴,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孩子一吹响,大人孩子都乐。看着他们那种纯粹的好奇和喜欢,我就觉得,这泥土的声音,真是能跨越语言,打动人心。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个人最满意、最能代表您风格的作品是什么?
柴秀建:我最拿手、也最受欢迎的代表作是“活头狮子”和“狮子踩绣球”。大家都很喜欢。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心里最重的担子不是创作,而是传承。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您这一路走来,支撑您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在技艺传承中,遇到过哪些让您觉得困难的时刻?
柴秀建:困难?那可不少!最难的还是开头那会儿,东西做出来了,怎么卖出去?让市场认可。90年代到2005年前后,没少吃苦头。我记得特别清楚,自己扛着箱子,提着一箱作品,坐火车去北京。下了火车挤公交,到王府井那些工艺品店、美术品部去推销。那时候,人家一看咱这东西,很直接就说:“哎呀,这不就是土块儿嘛!” 觉得太土气,怕影响生意。心里真不是滋味,但还得硬着头皮推销。我就跟人家说:“您先试试看,放这儿代卖行不行?” 后来遇到一位姓周的老板,她是专门做传统工艺美术批发的。她问我哪儿人,我说河南浚县的。她当时也说心里没底,北京市场认不认这东西?但她说可以试试。过了一两个月,周老板主动给我打电话了,说东西卖得还行,让我再发点货过去!
真正的转机是2008年。那次得奖和被收藏之后,影响力不一样了。后来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参加中国工艺品展,认识了北京玩具协会的秘书长梁祖旺老师。他看了我的东西,很认可,主动帮我推广。再后来,通过梁老师引荐,又认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孙建君老师,还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王连海老师。他们都觉得泥咕咕很有价值,推荐我加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有了这些平台,每年参加交流活动,推广的路子就越来越宽了。这个过程不容易,是一步步摸索、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您觉得现在肩负的最大责任是什么?
柴秀建:最大的责任,就是让这门手艺后继有人! 这是最根本的。现在手艺人的生存环境虽然比过去好了,有国家支持,但还是不容易。关键是要让手艺真正活起来,有市场,能吸引年轻人来学、来做。这几年,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邀请我们去展示、宣传,效果很好。就像2023年3月,在山西榆林举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大会,我的作品带过去,本来计划展三天的,结果一天多就卖完了!这说明大家是喜欢的。所以我觉得,传承的核心,一是要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媒体,大力宣传推广,让大家知道泥咕咕的价值和魅力;二是要让年轻人看到,学这门手艺是有前途的,能靠它过上体面的生活。文化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要靠实实在在的“生存之道”。
香港和宝典宝典资料大全:最后,对于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泥咕咕这门技艺的年轻人,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您对泥咕咕未来的传承有什么期待?
柴秀建: 如今国家大力支持,举办“非遗进校园”以及不定期研学活动,让孩子们、青年们,融入非遗环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宣传非遗正青春,正好让年轻人去学习、去传承。
我们也诚挚的期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拿起这团泥。让这咕咕哨音,一直响下去,响到下一个千年……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